欢迎光临济南工艺美术学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前沿 > 学术交流 > > 观点|唐家路:工艺美术学科专业回顾及其重建

学术交流

观点|唐家路:工艺美术学科专业回顾及其重建

发布时间:2022-05-12 11:20:19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工艺美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工艺文化,是中华特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传统的有形文化和造物艺术,它是中国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其成就不仅见于古代各类历史文献,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和丰富的传世作品更是很好的实物证明,更不要说依然生存于民间,与民众日常生活相伴的民间工艺美术。

就工艺美术研究来说,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曾产生过《考工记》这样经典的工艺文献,然而,工艺美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却显得年轻。直到20世纪初,明确以“工艺美术”为名的专门研究才开始起步。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一批批前赴后继的工艺美术理论学者、工艺美术创作者和工艺美术学科倡导者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工艺美术教育的关注和对工艺美术行业、产业的重视,使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艺美术的学术研究也从无到有,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然而,百余年来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工艺美术专业及学科的建立也是起起落落,经历曲折。

我们今天所谓的“工艺美术”,在近现代历史上曾经被冠以“图案”“工艺”“美术工艺”“实用美术”等多个不同的名称。近二十多年来,由于“艺术设计”和“设计艺术”的广泛流行,工艺美术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替代。这一过程中,其名称的变化、内涵、研究取向以及发展目标亦有所差异。这些名称的使用有些是前后相继,有些是同时并行使用,有些则是在使用中改变了原意,还有一些是被废止后又重新使用。

清代末年,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发展令国人逐渐意识到实业发展和实业人才的重要性。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学术潮流和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当西方正在起步的现代设计教育由一批留学西方和日本的青年学子引入中国时,并无恰当的概念与之对应,只能冠以“图画”“手工”等中国现成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另有其意,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误解与冲突。即使如此,以图画、手工或工艺为名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无论在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中都开始设置。如1864年前后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会在土山湾孤儿院内开设学校,附设了专门的美术工艺所进行工艺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订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其中规定大学堂的部分系科开设有图画课程。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在南京成立,其开设的课程中包含图画、手工等必修课。1906年,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学堂监督,首创图画手工科。1904年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规定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四类学堂中均要开设有图画、手工等课程。在工科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除制图课程外,也出现了装饰法、建筑意匠等课程名称。当时国内工艺学堂以及农工商学堂开设的“手工科”“金工科”“木工科”“染织科”“窑业科”等科目,不管是从属于工科或艺术以及二者的结合,都实际影响了后来工艺美术相关科目的设置,甚至有些名称一直沿用下来,这可以视为后来“工艺美术”专业设置的前身。

20世纪初,从日本引进的“工艺美术”和“图案”等词汇,虽未达成最终的统一,但初步形成约定俗成的称谓。从1917年姜丹书在《美术史》一书中较早使用“工艺美术”以后,得到了蔡元培等人的响应,张光宇、雷圭元等一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先驱都出版过以“工艺美术”为名的著作。

1918年成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都重视图案、手工、工艺教育,并设置了相关专业。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颁布了《筹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提案》,决定设立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四院。19283月,国立艺专在杭州正式成立,192910月改名为国立杭州艺专,当时师生在校内成立了“实用美学研究会”“蒂赛图案社”(“蒂赛”或为design的音译)等研究团体。同时期开办工艺教育的美术学校还有私立武昌艺专、新华艺专、苏州美专、私立北平美专等。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先驱如雷圭元、张仃等,有不少即毕业于上述学校,他们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当时与“工艺美术”并行的另一个名称“图案”,两者几乎同时传入中国。陈之佛、俞剑华、傅抱石、雷圭元等先后撰写和编译过与“图案”相关的著作。而“美术工艺”作为与“工艺美术”相同的词汇也时常使用,蔡元培、陈之佛、徐蔚南等都曾在不同场合使用过“美术工艺”一词。这一时期,无论是“图案”“美术工艺”还是“工艺美术”,其内涵与西方的“现代设计”一词有相似之处,在“图案”“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的表述中,还常常后缀“设计”一词。如陈之佛留学日本于192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的“尚美图案馆”,不仅类似于现在的设计事务所或设计公司,其所从事的现代印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业务亦与现代设计相适应,但使用的依然是“图案”一词;其图案馆标识中明确有英文“design”一词,但并未译为“设计”或“设计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工艺”与“美术”的结合是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结果。在后来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科目中,“工艺”科注重实用性、技巧性和传承性,“绘画”科则强调观念性和创新性,而审美性是两科共同的重要学科属性。因此,近现代美术教育在客观上加强了“工艺”与“美术”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人们普遍接受“工艺美术”这一新名词来代替原有的“图案”“工艺”之类称谓的原因之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有时是指以特种工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而“图案”则逐渐被狭义化成为平面图案装饰纹样的代名词,这个狭义化的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顶峰。

虽然传统工艺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早期的造物活动,并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或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学术史上时间却很短。就中国工艺美术来说,它不仅是中国民众几千年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支撑,其特有的东方文化特色迥然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工艺文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还是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艺术学科和实用专业,其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工艺美术得到复兴和发展。1951年,全国合作社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手工业合作会议,明确了要大力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的方针,国家在城乡独立生产的手工业者和家庭手工业者中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而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使工艺美术成为恢复生产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1953年,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要成立工艺美术学院的设想,指明:“我们要办工艺美术学院,要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要结合生产,要关心人民生活的需要,要学习先进技术”。根据“一五”计划对实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1953年国家对原有的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彼时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被合并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本院。这一做法将南北两地工艺美术教学方面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聚集在一地,形成了优势教育资源,加强了工艺美术教育与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位于辽宁的鲁迅美术学院成立了实用美术科,西南地区的四川美术学院也设立了工艺美术科,促进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1954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结束之后,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并颁布试行。这是新中国最早的高校专业目录,目录的制定参照了苏联的专业目录。在该目录中,独立设置了第11大类“艺术部门”,“艺术部门”第4(总第40)“美术艺术类”中设置了“实用美术”专业。新中国建立伊始,国家就将实用美术明确纳入高等教育,这不仅显示了国家对实用美术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实用美术从业者及行业的高度重视。当然,对实用美术及其教育的重视,是与当时的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有着重要关系的。

1954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195635日,毛泽东主席听取了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情况汇报后指出:“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同年4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19565月国务院批准,11月正式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为主体扩建而成,分为染织美术、陶瓷美术和装潢美术3个系含7个专业。此后,国内其他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工艺美术系科或相关专业。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上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工艺美术原则,这一原则通俗明了,成为工艺美术发展长期以来遵循的标准。虽然现在说法变了,但其本质却一脉相通。会议还强调了国家对工艺美术事业采取“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并提出保护艺人、加强艺人创作等方面的措施。

196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修订公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原第11大类的“艺术部门”改为“艺术部分”,其中的第3项改为“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包含了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璜(应为“潢”)美术、建筑装饰美术、漆器美术、工业品美术、印刷工艺等7个专业[5]。虽然“工艺美术”一词在20世纪初期就已提出,但将其明确表述为一个专业概念,这是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一次。后期来看,工艺美术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其名称大体延续了此次学科目录的划分。工艺美术下设的相关专业至今亦无大的变化。

19652月,国家撤销原有的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成立第二轻工业部,主管手工业和一部分轻工业,下设工艺美术局作为行业管理机构。在集中式管理下,工艺美术行业的供销体系、所有制属性、生产模式等,以中央计划为主导,深深融入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建国初期工艺美术在促进与国际社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新中国打破国际社会政治和经济壁垒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其他出口商品,工艺美术品的出口创汇率较高,因而在出口创汇方面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因而,在国家重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以工艺美术产品为主,成为基本外汇积累的重要力量。

自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是工艺美术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专业数量都较20世纪50年代之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建成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门类齐全的工艺美术教育框架体系。同时,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师生还积极参与到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中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7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传统工艺品生产和扩大销售意见的报告》,将工艺美术产品分为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对工艺美术生产要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也给出了明确指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艺美术行业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其产品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以换取的大量外汇支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1979年开始,工艺美术主管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开始表彰优秀工艺美术行业人才,授予他们“中国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后来改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77年,全国高校恢复正常招生,积存十年之久的人才在几年之内陆续通过考试成为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生源质量较以往得到了很大提升。进入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在艺术教育领域的规模进一步壮大,从一门小的学科专业变成主要学科和多个专业。除艺术学院之外,一些工科、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特别是轻工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工艺美术相关专业。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学科专业”命名的目录。该目录中,艺术部分不再单列,而是以“艺术学”一级学科为名归于“文学”门类。此后,“艺术学”在文学门类下一直持续到2011年最新学科目录颁布,“艺术”升格为学科门类。1983年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工艺美术历史及研究”二级学科,此二级学科包含了陶瓷美术、装璜(应为“潢”)、染织美术、商业美术、书籍装帧、室内设计、装饰壁画、装饰雕塑、漆器等9个培养方向。9个培养方向中与传统或现代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陶瓷、装璜(应为“潢”)、染织、漆器及装饰等一直位列其中。

1987年,国家教委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在第12类“艺术类”中设“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而其他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壁画、民间和通俗美术、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漆艺、装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各自成为独立的专业。“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第一次独立成为以工艺美术史论为主的专业,从而与工艺美术实践创作区分开来,延续至今。虽然各高校开设的专业名称有别,但工艺美术史论专业一直相对独立。

1990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下设“工艺美术学”和“工艺美术设计”。此“工艺美术学”为工艺美术史论的延续,即工艺美术历史、理论和工艺美术批评等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含陶瓷设计、染织设计、装璜(应为“潢”)设计、书籍装帧、服装设计、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金属工艺、漆工艺等专业。同样是在此学科目录中,“设计”一词明确出现。但从属于相关的“传统工艺”或“工艺美术”范畴,是相关工艺美术的设计,而更具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环境艺术”和“工业造型艺术”则与“工艺美术设计”各自并列为二级学科。从中可以看出,以“设计”为名,借鉴或注重西方现代设计(design)内涵的教育观念已初见端倪。

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专业第一次在本科层面被归入“文学”门类。其中下设“工艺美术学”专业,另有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此本科专业目录延续了1990年的学科目录,“工艺美术学”仍以史论研究为主,而上述6个原工艺美术专业或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皆后缀以“艺术设计”,这不仅是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进一步延续,也预示着进一步强化甚至完全照搬西方现代设计的时刻即将到来。

1997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文学”门类下“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中,以“设计艺术学”完全替代了上一版本的“工艺美术学”和“工艺美术设计”。自此,“工艺美术”从学科目录中彻底消失。而原先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学科全部归于“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紧跟上一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步伐,“文学”门类下的“艺术类”专业中取消了“工艺美术”专业,以“艺术设计学”和“艺术设计”取而代之,原“工艺美术学”和“工艺美术”专业下的所有专业全部取消,且设计类或工艺美术类的所有专业仅剩上述两个专业。原先与工艺美术相关的陶瓷、染织、漆器等所有专业均未出现,在当年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两个专业延续了1993年的本科专业设置,且这两个专业都与工艺美术相关。

显然,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两份目录中,“设计艺术学”和“艺术设计”已经完全取代了原先的“工艺美术学”和“工艺美术”,延续了40余年的工艺美术学科和专业踪影全无。名称背后的原因一言难尽,但可以确定的是,以西方现代设计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显然是主要因素。

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艺术学”脱离“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该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目录中依然未见“工艺美术”字样,其中看似与“工艺美术学”和“工艺美术”有关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和设计学。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又明确设有“工艺美术”本科专业,此本科专业可以认为是将原先的陶瓷、染织、漆器、琉璃、金工等各种类别作为方向涵盖其中。显然,这种设置对高校来说灵活包容、宽泛自主。此外,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和产品设计等本科专业实际与“工艺美术”专业亦不无关系。

从教育部2009年下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2010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2010]1)和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关于做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12)等文件来看,硕士博士培养单位可以在教育部许可招生的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并按照政策要求完成必要性及可行性论证、外单位的同行专家评议、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定的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并表决通过、相关材料报教育部备案等规定程序。显然,二级学科目录的设置以及招生培养给予了高校极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突破了原来学科专业设置的模式化和统一标准,这是高校自主办学、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那么,对工艺美术学科的设置来说,无疑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机遇在于工艺美术学科自主设置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考验则在于学科设置以后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从新中国成立大力兴办高等教育以来,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一直备受重视,高校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和专业建设的基础作用自始至终都在国家层面的谋划和指导下进行。从国家教育部门学科及专业目录的设置情况来看,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工艺美术专业及工艺美术学科起起落落、时隐时现,经历似乎有些曲折。工艺美术学科及专业的设置不仅涉及工艺美术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也关系到工艺美术教育和发展问题。“实”为根本,“名”则从之。若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没有了,则实质就不易言说。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来说,由于近期高校学科专业的评估和考核往往依据教育部门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而展开,则高校工艺美术相关的学科专业设置要以此为标准,学术研究水平、教育规模、教育质量也势必围绕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因此,工艺美术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否不仅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而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则又影响了工艺美术的行业和产业发展,以及与工艺美术有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反过来讲,由于工艺美术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学科专业的设置无疑是顺应了国家的要求和发展目标。从早期工艺美术设置的诸多专业及专业方向来看,工艺美术不仅迎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民生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工艺美术学科和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变,中国开始全方位与国外接触,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多样化的西方现代产品设计也大量涌入中国,西方产品设计在结构、功能、材料及生产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刺激了国人的消费热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中国设计教育从学科专业设置到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是倾向于对西方现当代设计教育的模仿。特别是设计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学术观念也是在不断引进和借鉴西方的研究范式与学术框架。譬如,工业革命后在依赖科技和能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思潮、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等都在影响着现代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的教学,尽管“设计艺术”“设计”等概念是在“工艺美术”概念通行几十年后才开始使用,但由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工艺文化”仍被狭隘地认为是过时和落后的象征。

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对设计需求的多样化也使设计艺术教育不断变革,规模不断扩大,涵盖领域也不断扩展。随着国内设计学界视野的不断开阔,中国设计艺术教育逐渐确立了与国际设计艺术取长补短的局面,其中,弘扬民族工艺美术传统、形成中国设计文化的新面貌是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近年来,工艺美术藉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尤其在文创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义下,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消费。

综观当下的工艺美术发展,应该说又一次面临时代发展的机遇。与之前大量模仿和借鉴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相比,无论是工艺美术产业还是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都开始显现出较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结合新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实践,工艺美术学即使在设计学一级学科名下,亦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其二级学科属性及学科独立特征,并区别于现代设计。为此,工艺美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如何更好地完善学科建设并发挥其教育优势,笔者有以下几方面思考。

首先,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认识和把握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创造和发展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并养育和模塑了不同的民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成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显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立足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造物文化的深厚基础,才能更好地梳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思想、精神内涵和艺术特征,进而认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延续传统工艺的文脉,使之融入现代社会,服务于当代生活。只有发现自身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文化差异,才能更客观、理性地整体思考中国在世界设计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和问题,做到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崇洋媚外,实事求是地认识、理解和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的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其原因就在于他所指出的:“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一步思考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成就和未来发展,亦如2013年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所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正是认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价值的目的所在。

其次,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和现实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国工艺美术的社会价值。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传统工艺实践经验,须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国工艺美术传统,切实利用好中国传统工艺这一优秀文化资源。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工艺文化乃至现代设计艺术在文化形态上的各自差异。尽管西方现代设计中有大量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借鉴,但倘若照搬和移植西方现代设计,不仅有削足适履之嫌且难免会水土不服。继承和发扬中国工艺美术,既要立足本土文化,还要认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面对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道路,围绕文化复兴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等时代命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将“振兴传统工艺”写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并纳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可谓从政策上全面启动了工艺美术的行业和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当下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0173月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不仅指出“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更进一步强调了“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等的重要意义。

其三,关注自身理论建设和学科前沿,构建和完善中国工艺美术学科框架体系。中国虽是传统手工艺资源的大国,但长期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不仅常常漠视工匠阶层,并将手工艺视为“末技”。近现代以来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又在工业化浪潮中被湮没和失传,因而,挖掘和研究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工艺美术造物思想及其传承传播规律和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从当下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设计艺术作品更可谓是一种文化舶来品,这并非是我们自身缺少设计,而是对自身几千年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遗产缺乏梳理。特别是对于传统造物艺术如何与西方现代设计并行和交融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关注度的缺失是我们在借鉴和模仿西方设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先天不足。现代设计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工艺知识体系中可资借鉴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智慧,这就易使中国传统工艺流于一种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而无法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这不仅让中国现当代设计缺乏本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易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因陷入国际趋同,而无法得到国际同行业认可的尴尬境地。中国工艺美术的造物思想、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情感伦理、材料技艺等内容,不仅是数千年来中国工艺一直延续下来的文脉和习惯,也是现代设计构建自身文化标识可资借鉴的资源宝库。只有对工艺美术历史演进脉络和传统造物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发掘和梳理,才能对中国工艺美术知识体系有着完整、深刻的认识。换句话说,只有强化对工艺美术整体、系统、深入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取得原创性学术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夯实工艺美术学科理论基础,完善工艺美术学科框架体系,才能体现这一学科的中国特色和主体性。

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主要任务”中,也明确强调了“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的内容,不仅要求加强学科建设,对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挖掘、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和传承,研究成果出版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列举,这也是工艺美术学科构建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和材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也给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带来不小的冲击。现代设计在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日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当然,这种新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也促使我们对传统工艺文化进行不断反思,从而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发掘、弘扬和创新传统工艺文化。

其四,不断优化工艺美术专业和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艺美术学科发展需要相应的专业群加以支撑,无论是理论类或是实践类专业,其设置都要在尊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材料、技艺、形态、功能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来命名和设置专业。做到既要不失传统、凸显特色,又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并注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和发掘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对中国传统工艺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再创造。有研究成果显示,工艺美术课程及内容大略包括工艺美术历史与文化、思维与方法、工艺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课程模块的设置,也体现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由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当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巩固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综合人文素质、设计创新能力、项目整合及运作能力的培养,构建人文、艺术、技术等交融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此外,各高校及院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工艺美术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都要有自身的特色。各教学单位在注重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意能力、表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下,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正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设计创意的灵感和源泉,成为深化中国主体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另外,工艺美术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还要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工艺美术资源和传承等方面优势,避免雷同和重复。

其五,重设工艺美术学(工艺美术史论)本科专业,强化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与教学。

工艺美术学(原工艺美术史论)本科专业实为上述工艺美术诸专业之一,为强调工艺美术学理研究的重要性并区别工艺美术创作实践,有必要重新单独设置工艺美术学本科专业。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的“艺术设计学”,取代了1987年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也取代了1990年的博士硕士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工艺美术学”,此后,工艺美术史论专业及其教学归入艺术设计学专业至今。二十多年来,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研究的得失不敢妄下结论,但教学的弱化显然是不可否认的。与工艺美术史论专业设置类似的相近专业还有原来的美术史论专业,虽然史论专业后来都以“学”字冠名,工艺美术史论改为“艺术设计学”,美术史论改为“美术学”,但工艺美术史论和美术史论各自的研究和教学成果似乎大有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工艺美术史论的研究和教学在艺术设计学中的比重不及中国美术史论在美术学中的比重。仅以历史研究为例,较之中国工艺美术史几十年来仅有为数不多的、高质量的几本简史著作出版,中国美术史无论大部头的通史研究,还是断代史、专题史或个案研究,皆成就斐然。大量的古代文献、新近的考古挖掘,以及民间工艺传承都有大量的内容有待挖掘和补充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史写作。实际上,中国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不仅更突出、更普遍地反映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特征以及中国人的历史生活,与纯美术相比,它有更多的遗存和出土,仅国内各博物馆收藏和民间传世作品就是一笔巨大的实物资料,显然,目前的研究有很大的空白。因而,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或曰工艺美术学(专业,非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加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和工艺文化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丰富其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仍是新时期工艺美术学理研究和工艺美术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而恢复或重设工艺美术学(原工艺美术史论)本科专业,也是完善工艺美术学科工作的措施之一。当然,关注工艺美术的未来价值与意义,也是工艺美术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取向。

历史表明,我国工艺美术学科启蒙、初创、建立和发展的百年历程,每一阶段都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为民族的救亡图存还是文化复兴,中国的工艺美术学科始终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伴而生,与新中国经济产业的发展相依而行。历史同时表明,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实际上一直是国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构建共同生活理想和精神家园的重要物质和文化载体,是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工艺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的工艺文化归根结底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作为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历史文明的积淀,它在满足中国民众的物质需求和内在精神需求,以及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新的历史要求,中国土生土长的工艺美术不像其他现代艺术,其发展必须坚持以本土文化为主体,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既要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业和民众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还要进一步解决学科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改变,工艺美术的学科专业归属、体系建设及其教育教学必然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必将体现其社会适应性和学术引领。如何体现工艺美术的本土文化特色和中国风格,整合创新学术资源,是中国工艺美术学科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得以确立、发展和完善的逻辑主线。正确面对历史,围绕现实问题,关注社会民生,继承和发扬优秀工艺文化,并借鉴国外当代学术前沿和理论动态,构建自身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是工艺美术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作者简介:

唐家路,艺术学博士,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学报主编。

本文原载于:《济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