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济南工艺美术学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前沿 > 专题研究 > > “非遗馆+体验中心”传承体验设施建设的实践探索

专题研究

“非遗馆+体验中心”传承体验设施建设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2-02-18 16:17:11


摘要:2021年6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近日中办、国办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关于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地方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本文综合各地实践探索,进行整理总结“非遗馆+体验中心”传承体验设施的建设经验,为非遗传承一体化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一、“非遗馆+体验中心”传承体验设施建设的现实要求

我国自20048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特别是 2011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全国26个省(区、市)先后颁布了省级非遗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各地设立非遗展示空间、展示场所、专题公共文化设施的导向

“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的文脉基因,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而非遗馆项目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的陈列载体与重要平台。《“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遗馆,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同时鼓励建设具有民族、地域、行业特色的非遗专题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研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管理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备案和评估定级制度。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二、“非遗馆+体验中心”传承体验的实践案例

“非遗馆+体验中心”既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又能成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空间,容纳市民的乡愁感和对文化追求的热情。同时也是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加大对脱贫地区的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江苏南京秦淮非遗体验馆

南京秦淮非遗体验馆总面积约7400平方米,是目前江苏省面积最大的非遗体验馆。总展陈项目135项,其中列入人类“非遗”的42项,列入国家级、省市区级“非遗”的93项。馆内拥有国家级、省级、市区级合作传承人300人。非遗馆集图文、实物、视听、手作和交流于一体,体现了“非遗盛宴、古都宝典、活态体验、多维呈现”的鲜明特色。南京秦淮致力于把这一非遗体验中心打造成南京非遗展示展销中心、互动体验中心、传承交流中心、活化利用中心,让非遗融入生活、成为时尚、带动产业发展,成为南京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二)浙江杭州手工艺活态馆   

手工艺活态馆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浙江首家集互动教学、非遗手工体验和民间技艺表演为一体的“非遗”文化体验馆,也是浙江省最大手工体验基地。2012年杭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手工艺活态馆成为“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十大传承基地之一。场馆由杭州第一棉纺厂改建而成,拥有3000多平米空间,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年间建筑风格。油纸伞、竹编、刺绣…二十余项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艺在此演艺。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们,采用活态的形式,现场演示产品制作工艺,游人还可以与手工艺人们互动,亲手体验中华工艺文明,让技艺不再是记忆。 

(三)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

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由汕头市文化馆主导开设,积极推动非遗项目与市场、与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展文化服务,培育沉浸式打卡点。设置了潮州木雕、印章镌刻技艺、瓶内画、潮绣等14个非遗项目展示区,每一层的展示区都与体验区相融合,让进馆的市民游客既能眼看、也能手动,现场深度体验非遗技艺。与此同时,多位非遗传承人也在现场展销精美作品和文创产品,融入剪纸元素的工夫茶具、精美小巧的潮剧盔头文创产品、独具潮汕特色的潮绣摆件……让“非遗走入生活”成为非遗传承人拉近与受众距离的有益尝试。

三、“非遗馆+体验中心”传承体验实践启示

融合更多体验效能的非遗馆任务是将非遗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深度的活态展陈、展演与民众发生互动,使得公众能够通过文物展示、活态展演、浸入式体验、配套公众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与非遗持续产生积极效应。

(一)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精准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态与思维特点决定了它在面向青少年的游艺交互领域的巨大潜力。非遗里面有丰富的民间生产生活,是体验传统生活的载体有梦幻的神话故事形象,是体验中国式科幻的载体有质朴的传统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

无论是非遗馆的实体空间,还是相关网络平台,都应考虑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都应注重运用当代信息传播的特定规律。“入门式体验”是让年轻人萌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了解这门艺术精髓的人和懂得如何与年轻人和青少年有效交流的展览设计师、影视编导、动画设计师和交互媒体设计师等,用现代传播方式阐释遗产的魅力。

(二)坚持充分发挥可视化媒体叙事功能

“非遗+体验中心”要充分遵循从“文本文化”向“图形文化”发到动态活化展的传播趋势。首先是在展线设计中充分考虑视觉关注点的合理分布其次在非遗展示中运用可视化的影像叙事。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下属国际视听新科技委员会(AVICOM)主席亚诺什•塔里认为:影视,作为一种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他介绍,在匈牙利,人们日常实践中的活态传统已被文件化、展示化和数字化。

录片,是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影像叙事的主要实现方式。非遗馆应当将各类媒体文件的采集、制作、保存和展示视为其传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富媒体”视为馆藏中的宝贵资产,而不再是将这些视频、音频和动画定位于解说词的补充。

(三)综合营造多感官体验与交互场景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实体展示空间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存在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也迫使各类馆不断深化设计、提升展陈,继而发挥出实体空间在多感官体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实体和虚拟的结合还原场景通过多媒体、增强现实等各类科技手段的应用呈现“数字非遗效果。主要包括:信息媒介交互体验、实体进程亲身体验、“虚拟+现实”场景体验三大类。

以不同的技术媒介和界面设计呈现,围绕用户为中心的现代展陈体验理念。由于非遗中口头表达、手工操作与身体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实体进程亲身体验尤为重要,应考虑设计非遗体验空间时,可以根据展示对象的工艺流程来串联展线,或充当潜在的展线。同时,体验技术创新也十分重要,符合保护理念的巧妙设计是该类体验成功的关键。例如传统工艺制成品置于历史的或艺术的生活场景中灵活运用一些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手段,实现“虚拟+现实”的场景体验。

(四)增强创意赋能与网络衍生力量

“非遗馆+体验中心”成为一项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横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等多个学科方向的综合性项目展现。依托平面、空间、动态、虚拟等多个维度的创意进行展示效果赋能。

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规律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展示传播,合理运用新理念将成为展陈创意的重要来源。比如2017年《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览,就是人格化传播理念发挥了一次成功应用,通过展览对话角色的转变,创新展示故宫人文历史的同时也拉近了故宫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当前新兴的一些非遗文化态艺术如何在相对静态的非遗体验发挥创意展示,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让参与者体验到“创意+”的惊喜